莺山沁怡,甄选优质茶叶
 

茶艺是一种文化。茶艺在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

并扩展到文学、艺术等领域,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

| 茶 | 艺 | 知 | 识 |
茶道 | 一壶好茶,两三知己,快意人生
来源:莺山沁怡 | 作者:李东海 | 发布时间: 2021-02-28 | 1755 次浏览 | 分享到:
中华礼仪之邦,饮茶文化源远流长,以茶会友的待客之道更是古已有之。宋朝诗人杜耒诗言:“寒夜客来茶当酒,竹炉汤沸火初红”,写尽了以茶待客的冬夜里的恬淡暖意。

将茶性与诗意融为一体的中国人,讲求品茶成道,在礼仪尊道之中修身养性,感悟人生真谛。佳茶奉贵客,也需要以合宜的礼节来衬。

与饮酒的热情奔放不同,饮茶的内核是谦和静怡,从落席至离席,主客互敬之情始终贯穿其间。






01泡茶礼仪


主人可以根据客人的喜好挑选茶品,并向客人介绍茶品,一起欣赏茶叶的色泽和香味。


例如以莺山沁怡为代表的普洱茶,叶片采自生长在海拔1700米的滇西深山,纯古树、纯生态、纯味一口料,清甜绵延至喉,回甘良久,为礼客上佳之品。

主人宜用专门的茶匙取茶,以避免手汗让茶叶受潮或受污染。


普洱茶要用高水温沿杯缘冲淋出“茶味”,煮水时,壶嘴不能直朝着客人,避免蒸汽或热水烫伤客人。


这一步不但可以洁净茶具,还能温杯醒茶,帮助普洱茶更彻底地释放浓郁醇和的茶味。




02倒茶礼仪


倒茶顺序亦是一门学问,主人右手持器皿,应当从左至右地为在座客人一一斟茶,以“退”为礼。每一泡茶,都要由茶主人进行扫尾。为每位客人斟的茶量都应当一致,以示公平尊敬。倒一半至七分为宜,俗话说,“茶要半酒要满”、“七分茶三分情”,切勿将茶杯倒满,以免茶杯过烫,客人不便拿取。

主人应避免用手直接触碰到客人的茶杯边缘,可以借助托盘,或者用双手托住茶杯底部。


客人的茶杯不可见底,应常予以关注并勤添。普洱茶比较经泡,可以泡7~9泡,若茶汤变淡了则需要及时换茶。



03饮茶礼仪

主人以礼斟茶,客人必须以礼回敬,方显尊重。现在我们来看看应当如何饮茶。

客人到访时,可携带茶点等伴手礼,为茶会助兴;落座时,可注意座位的尊卑秩序,通常年长者、女性为尊,宜坐在主人的左手边(即面对主人时的右边),以配合从左向右的斟茶顺序。


衣着坐姿等小细节也反映一个人的品性修养。衣衫素雅,端正落座,足以彰显品茶者的心性气质。

手礼

当主人每次向客倒茶时,客人在桌面轻轻扣指以表谢意。


晚辈向长辈:五指轻握成拳,拳心朝下敲击桌面三下,相当于五体投地跪拜礼。

平辈之间:食指中指并拢,敲击桌面三下,相当于双手抱拳作揖。敲三下表示尊重。



长辈对晚辈:食指或中指敲击桌面一下,相当于点下头。如果对方是特别欣赏的晚辈,可以敲三下表示。

如果觉得太复杂,可以记住现今简化的叩指礼,即用弯曲的食指和中指,轻敲桌面两下。

记住两个字:

“慢”,小口啜饮,切忌像饮酒那般“一口闷”或“亮杯底”。

“轻”,轻拿轻放、轻声细语,切勿胡吹海侃、谈论不合宜的话题。

最后,在饮茶顺序上,先讲究“先客后主,司炉最末”,意为在场的客人全都喝过茶之后,泡茶的主人才可以喝。




饮茶,喝的是茶,品的是人生,回味的是心境。正如周作人先生在《吃茶》中写:“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,清泉绿茶,用素雅的陶瓷茶具,同二三人共饮,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。”不问凡尘,只问茶事,此番闲趣,妙哉,乐哉!